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演起来、传下去!河池濒危剧种的守望与新生

更新时间:2025-07-18 22:54  浏览量:1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沃土,河池孕育了两朵独特的戏剧之花——毛南戏与仫佬剧。它们积淀深厚,承载着丰富的民歌俗曲、方言土语、伦理观念与审美趣味等文化符号。然而,在现代文化市场的冲击下,这两朵艺术之花日渐式微,如今已被列为濒危剧种。

毛南戏《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仫佬剧《玉笛情缘》演出片段

面对专业演员断层、可演剧目稀缺、群众基础薄弱等困境,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濒危剧种?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辉煌到濒危

今年62岁的覃自昆,已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岗位上退休。作为参演者,他脑海里始终印着一幅清晰的画面:简陋的乡村礼堂内,汽灯悬垂,光线昏黄。舞台上,身着戏服的演员神采奕奕;台下,观众席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毛南戏《三娘与土地》下乡演出的盛况。

毛南戏是流行于环江毛南族聚居地的一种民族戏曲表演形式。1959年前后,当地文化工作者以毛南族古老的“肥套”(还愿)仪式和民间故事为根基,创编了首部毛南戏《三娘与土地》,并确立了毛南戏的表演形式。它巧妙融合毛南族民歌腔调,形成四平腔、花腔、骂腔、哀腔等独特唱腔,表演中唱念做打、歌舞并用,展现了毛南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毛南戏《三娘与土地》

1959年到1996年,毛南戏历经了近40年的高光时刻。《迎春》《心红菜牛肥》等一批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和奇闻轶事的剧目接连涌现,拥有大量戏迷,一排演往往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

仫佬剧《潘曼小传》演出旧照

1986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剧作家赖锐民创作歌舞剧《潘曼小传》并将其搬上舞台,标志着仫佬剧的诞生。

仫佬剧以仫佬民歌《四句歌》的主旋律和依饭音乐里《唱花》的主旋律作为主调,唱腔欢快,身段罡步源自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师公戏”和仫佬傩戏,充分彰显了仫佬族的艺术个性。

《潘曼小传》编剧赖锐民和导演江波在修改剧本

《潘曼小传》一排演,便在当年斩获广西第二届剧展5项大奖,深受群众欢迎。

“当时我们下乡演出常被要求加演,后来我们干脆带上铺盖,连着演两天!”罗城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艺术股股长、县艺术团原团长余雯雯笑着回忆说,演员们格外卖力,挤在舞台上打地铺,凌晨还在对戏,但是没人喊苦喊累。

仫佬剧经历了20多年的辉煌,其间,《打工仔》《红背带》等近20部仫佬剧新作相继推出。

仫佬剧《打工仔》排练剧照

随着时代变迁,文化繁荣多样,这些地方戏剧的受众日渐稀少,毛南戏、仫佬剧和许多地方稀有剧种一样,出现了青黄不接、传承断代的现象。1997年至2018年,毛南戏逾20年没有演出,也没有创编新剧目,几近消失;仫佬剧自2013年以后鲜有创演,越来越边缘化。

“实在是可惜。”谈及昔日的风华,余雯雯一再叹息。传承断层不仅是表演形式的流失,更意味着承载民族记忆的文化基因面临失传风险。抢救与传承这些濒危剧种,已刻不容缓。

实施抢救性保护

迫于现实压力,许多毛南戏与仫佬剧演员不得不离开剧团另谋生计,留下的演员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相继老去和离世,部分剧本和唱腔曲牌也随之丢失。久而久之,当地群众甚至不知道这些本土剧种的存在。

眼看这些从族群记忆深处生长出来的戏剧形态濒临绝唱,保护举措相继出台,只为留住这方水土孕育的艺术根脉。

毛南戏《面子》下乡演出

2009年,环江、罗城两县文化部门启动保护措施,将毛南戏与仫佬剧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河池市文广体旅局积极探索实践,明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艺术团分别作为毛南戏、仫佬剧的保护传承单位,稳定演出队伍,筑牢传承根基。

2015年至2017年,文化部(现为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毛南戏、仫佬剧被正式列入全国348个地方戏曲剧种名录,获得进一步保护支持。

仫佬剧《红背带》演出旧照

2016年起,戏曲传承振兴工程正式实施,为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与示范,毛南戏与仫佬剧的发展迎来关键转机。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河池迅速行动,从加大抢救力度、加强剧目创作到推进惠民演出等,多维度改善戏剧生存生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2024年,《广西地方戏曲振兴工程(2024—2026)实施方案》印发,明确加大对毛南戏、仫佬剧在内的全区15个濒危剧种的传承发展力度,并持续通过演出项目、剧目提升项目、优秀作品展等举措,为濒危剧种传承保驾护航。

仫佬剧《乡恋》剧照

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保护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坚守的戏剧工作者。大家开始系统收集整理散落的优秀剧本,抢救濒临失传的戏曲文物与唱腔,深入研究剧种源流;同时在坚守神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合时代潮流,用心编排新剧目,努力留住这两门地方戏剧的艺术生命。

活态传承任重道远

经过一系列有益探索,沉寂多年的毛南戏与仫佬剧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2017年,罗城创排了仫佬剧新戏《柚子情》,并于次年获推荐参加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戏曲之乡”江苏昆山与全国其他119个戏曲剧种同台展演。此后,《乡恋》等新作陆续推出,沉寂的舞台渐现生机。

仫佬剧《柚子情》演出片段

同一时期,毛南戏也迎来创演小高峰。2019年以来,接连推出《将心比心》《一个都不能少》《老吹》《面子》《买买买》等多部新作。《将心比心》接连摘得第十一届广西剧展桂花银奖、第三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等荣誉。2023年,毛南戏获列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毛南戏《将心比心》剧照

2019年起,“戏曲进校园”“文化进万家”等惠民演出持续开展,每年400余场演出覆盖观众约30万人次。毛南戏的婉转唱腔与仫佬剧的欢快罡步深受欢迎,不仅“演起来了”,更重新融入百姓日常。

2024年,令人振奋的消息再度传来,毛南戏与仫佬剧的经典剧目《三娘与土地》《潘曼小传》分别入选广西濒危戏曲折子戏提升项目,其中《潘曼小传》获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支持。目前《三娘与土地》已在广西各地展演5场,赢得观众热烈反响;《潘曼小传》正在紧锣密鼓复排中。

“这几年政策支持力度大,我们有了更多专业培训机会,还建起5个传承基地。”环江毛南戏第三代传承人覃海浪说。更令他欣慰的是,“非遗进校园”工程已在当地12所中小学落地,开设了毛南戏兴趣班。作为校外辅导员的覃海浪,常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唱四平腔、花腔等毛南戏唱腔。

仫佬剧 《乡村美如画》下乡演出现场

今年58岁的余雯雯,本可享受退休生活,却毅然选择留下,主动扛起仫佬剧“传帮带”的重任,对新人倾囊相授。“地方稀有剧种就是活着的民族志!我们要忠于自己的文化,忠于自己的底蕴,忠于自己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坚守,将仫佬剧一代代传下去。”言语间,她眼神坚定。

多方守护下,毛南戏与仫佬剧终于重新“演起来”,标志着抢救性保护迈出了坚实一步。然而,让两个剧种真正“演下去”“传下去”,前路依然漫长。好在,“传帮带”的薪火不熄,进校园的种子已播下,这场关乎文化根脉的守望,正步履铿锵地向前……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