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陈涌泉|剧本不牢,地动山摇——在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更新时间:2025-07-17 01:17  浏览量:2

今天,特别高兴。戏剧回归文学,我这个写剧本的也回到自己的组织——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因为我很早就是本学会的一名会员,后来在谢柏樑教授的引荐下,还成为了学会的副会长,和我们戏剧文学的同仁们共事多年。在我创作的道路上,学会较早时间就给我助力,我先后有两部作品获得过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和银奖。这对当年一个青年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励。近年戏剧文学学会开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像乡村振兴戏剧节、出版剧作家的百部剧作集等,这些活动本身都是戏剧文学学会在戏剧界、乃至整个社会上的一种强有力的发声。

我今天唯一感到不满足的就是“让戏剧回归文学”,在我身后这个电子屏上有一点羞羞答答,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字迹更凸显一些?因为戏剧离不开文学,戏剧就是文学。这个概念我现在到处讲,好多人真的不清楚。中国剧协这两年一直在强调“正本清源、回归常识”,首先要突出的就是戏剧文学的重要性。所以5月21日,在上海举办的曹禺戏剧文学奖、梅花奖颁奖晚会的第二天,就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我把主题确定为“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从最基本的概念来说,各种词典中关于戏剧这个词条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的一种舞台艺术;一个就是剧本,剧本就是戏剧,戏剧就是剧本。

大家知道,高中、大学语文课本中都有一个戏剧单元,里边选的就是曹禺先生的《雷雨》、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等剧本。戏剧本质上就是文学,哪怕是通过演员的表演立上舞台,也可以说是立体的文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座的刘兰芳老师也是文学家。因为中国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好多剧种本身就发源于曲艺。说书人,他们传承的这些经典,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戏曲家。

我举个例子,本人曾经创作过一部作品叫《程婴救孤》,这部作品有的说叫改编作品,改编自元杂剧《赵氏孤儿》,那么我问,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原创”吗?它又改编自哪里?前期的《左传》、《史记》这种记载姑且不说,北宋时期宋话本《赵氏孤儿》就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到南宋又有了南戏的《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之后,明代又有《八义记》,清代有各地方戏的《赵氏孤儿》,民国时期有《搜孤救孤》,还有解放前后京剧、秦腔的《赵氏孤儿》。仅就这个题材,我理出这个脉络。推而广之,许多经典作品都有历代的传承改编。宋话本就是像我们刘兰芳老师这样高超的说书艺术家创造的。

所以说一个剧作家,他需要兼具哲学家的哲思、诗人的诗情,还要具备说书人高超的叙事技巧。综合这几个方面,剧作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而且是最高级的文学。5月12日在上戏黄昌勇院长那里,我跟师生们交流的题目就是《戏剧最文学》,戏剧不但是文学,而且最高级的文学,是文学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大家想,戏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完整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它必然要求要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综合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等,这样的文学一定是最高级的文学。但是,当下中国文学的天空是不完整的。长期以来,在中国大型的文学期刊上很少刊登戏剧剧本,文学奖中,比如鲁迅文学奖,压根没有收录戏剧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报告文学都有,唯独没有戏剧文学,全社会对戏剧文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唯有我们,唯有我们戏剧人知道,戏剧文学又是多么重要,多么高级。

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剧本不行,二度再牛,也排不出好戏,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当下在整个戏剧界,文学正被弱化,创作剧本、改编剧本的门槛越来越低,什么人都可以动剧本,导致现在舞台上有先进的科技,有各种的声光电,甚至信息技术都在运用,但唯独文本差、文本弱。这样的戏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也永远走不到百姓的心里。因为观众看戏,最终看的是我们演员的表演。演员表演的什么?表演的就是人物,是文学。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能够再次提出“让戏剧回归文学”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我觉得它既是老生常谈,又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宝贵的声音。它的价值和意义会随着全社会对戏剧文学的重视,对戏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建立起强大的戏剧根基,也就是一剧之本,我们的戏剧大厦才能高耸入云,而且永远不会坍塌。期待今天的会议成为一个新的契机,能够让全国的戏剧工作者再次对戏剧文学有足够的重视,所有戏剧人从敬畏戏剧文学、尊重剧作家开始,一起踏上新时代的戏剧征程!(陈涌泉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剧作家)

仲夏时节,戏韵津门。值此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走过四十载光阴之际,一场以“让戏剧回归文学”为灵魂的盛会——第十届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于2025年6月21日至22日,在天津传媒学院隆重启幕。这是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系列活动的华彩篇章。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的领导,携手全国艺术院团的实践者、科研院所的探索者、高等学府的传道者,以及学会的会员理事代表,自八方汇聚,共赴这场文学与戏剧的盛宴。他们怀揣对戏剧文学的热忱与洞见,畅叙戏剧艺术的当下繁茂与未来图景。

研讨会以热忱的致辞为序曲,徐徐展开思想的交响。主旨发言如灯塔般照亮前路,紧随其后的“院校长对话”与“院团对话”,在智慧碰撞中激荡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火花。思想的纵深探索则在分组研讨中如星河般璀璨铺陈,戏剧文学学术的深邃思考、戏曲的悠远韵味、话剧的现实锋芒、儿童剧的纯真世界、歌舞音乐剧的视听律动、小戏小品的精妙意趣、戏剧教育的薪火相传、以及沉浸式戏剧与旅游演艺剧目的创新探索,多元领域在此交织共鸣,共同勾勒戏剧文学未来的斑斓世界。

盛会最终在总结大会的余韵中圆满落幕,为这场文学的回归之旅画上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力量的句号。这不仅是一次研讨,更是一次对戏剧文学本源的深情致敬与面向未来的坚定启航。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