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的春天丨带你追寻“文艺春天”的排演故事
更新时间:2025-07-15 05:04 浏览量:1
以舞入画
为人民而舞
在物资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艺术家以生动笔触描绘出延安时期质朴而浪漫的生活与战斗场景。那些鲜活深刻的人物和画面,成为了舞台创作的源泉。剧中的“艺术家”角色是作品表达的主体,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融入火热的生活与革命实践,实现了思想的转变和精神的升华,开创了文艺的春天。7月25日、26日,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即将上演,再次为观众雕刻出生机盎然的杨家岭的春天。
*往期剧照
“杨家岭的春天”就是文艺的春天,绽放于历史,也绽放于新时代。2025年,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3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1周年之际,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成为穿越历史时空的召唤。让我们跟随《杨家岭的春天》主创主演,追寻“春天”的排演记忆。
延安杨家岭,这片孕育新中国文艺的摇篮,是所有文艺创作者心灵的归宿。在采风之旅中,我被木刻版画那种粗犷而直接的力量深深打动——它源自生活的沃土,激励着人心。我坚信,艺术的旺盛生命力源自于向人民群众的学习与服务。我们创作《杨家岭的春天》,正是为了让那份源自人民的情感与力量,反哺于当代人民。书写人民、表达人民、讴歌人民,这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不变的信仰。
张云峰总导演刻刀的寸劲凿开冻土,舞者的骨血浸透版画黑白——他们以肢体的顿挫与绵延,将木刻的峥嵘棱角熔铸为“力”的史诗,在舞台的方寸间复现延安的筋骨与体温。
今年已经是《杨家岭的春天》创排的第四个年头,从2021年启动创作、2022年成功首演,到2023年全国巡演、2024年全新改版,2025年,新的故事正等待我们书写。一路走来,颇多感慨。这部作品能走这么远,得益于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的通力合作、得益于全体编导、演员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更得益于这个舞蹈艺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历史时代。杨家岭的春天就是文艺的春天,这春天,不是微暖熏人的温柔,而是生机盎然的勃发,不是浅唱低吟的抒怀,而是大声呐喊的觉醒。延安木刻版画艺术是春天发生的精神家园与象征,穿过八十多年的茫茫历史,这些不朽的版画作品将在今天的舞台上继续绽放。
程远作曲作为《杨家岭的春天》的作曲,我深感荣幸与责任重大。力图用激昂的旋律展现那段峥嵘岁月中蓬勃的生命力与坚定的信仰,用深情的乐章描绘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真挚与创作的激情。让音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传递那份植根泥土、心向光明的精神力量。希望这部作品能唤起观众对延安精神的艺术共鸣与新时代的回响。这亦是我音乐创作路上一次宝贵而深刻的洗礼。
《杨家岭的春天》的音乐创作是一次充满温度的艺术创作经历。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本身就是一场与80年前延安文艺时期的艺术家们跨越时空的对话。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土地的创作态度给了我深刻启示,特别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木刻版画,让我们触摸到了特有的艺术温度与人文气息。作品最终呈现的不仅是某个特定时期的美学特征,更是艺术永恒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杨家岭的春天》视觉方案为寻找到能够支撑经典题材的艺术表达,通过设计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之美与当代表达,实现了亦舞亦画、木刻之美的舞台重建以及对历史关键场景的深入,这样的舞台布景、灯光和影像结合,强烈的色彩对比,坚硬的结构框架,锋利深邃的刻痕,最重要的是在于要最求舞台艺术该具有的更加丰富的层次和文化内涵,展现时代需要的强烈的,信仰的力量。
舞剧里的“春天”,是人民在寒风里焐热的希望,是艺术俯身贴近大地时,从裂缝里钻出来的绿。我手握着刻刀想起排练时,舞者的肢体像破土的芽,每一次伸展都带着人民的劲儿。原来我们这些搞艺术的,从来不是在“表现”人民,是该做人民的笔、人民的喉,把他们的呼吸、他们的心跳,刻进木版,舞成诗行,让每一缕墨香、每一个转身,都带着黄土里长出来的生命力,希望未来的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人民的舞者”。
本人在《杨家岭的春天》饰演“版画家”,在历史长河的重要节点中,我们时刻不忘本来,面对未来。用心用力用情的诠释、诉说与表达。社会主义的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我们以史为鉴,用“春天”的故事传达“中国”的深情。
吕科镝
饰 音乐家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创排过程中,我跟随主创团队多次去到延安,去到杨家岭,去到老鲁艺。站在那片黄土上,听着回荡在黄土高原里那嗓子信天游,再掰开一个热腾腾的洋芋,真正体会到艺术是从人民当中来的,也要回到人民当中去。在舞台上,在舞蹈中学习和践行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感受是深刻的。每次在舞台上投入的演出,都能感受到杨家岭的春天的精神力量,每回在尾声秧歌的红绸在漫天飞舞时,暖色的聚光灯铺满我的眼睛,我迎着那束光,那束光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不曾到达的春天,是他们永远期待的春天,也是我们今天所站在的这个春天啊。
转眼间,《杨家岭的春天》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三个年头,也与大家共舞了三十余场。这三年时光,不仅是我思想、事业、生活不断沉淀与收获的见证,更记录了我从一名独舞演员,一步步走向舞剧演员的蜕变之路。我深深热爱着我的事业,这片舞台,它早已成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光!
武帅饰 文学家在《杨家岭的春天》里,我饰演一位文学家;在现实工作中,我是一名舞蹈工作者。尽管具体的身份不同,内核却始终一致——我们都是对这片土地与人民怀揣赤诚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舞台艺术塑造的人物,唯有扎根人民,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经久不息的感动。在剧中,当我拿起笔记本和钢笔,揣摩文学家伏案记录特殊时期人民生活的场景、追寻他们深入田间地头采风学习的瞬间,那一刻深深体会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与灵感源泉!自古至今,中华儿女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在这片沃土上写下璀璨华章,更让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闪耀世界!我愿以最真挚的情感与热忱,借《杨家岭的春天》这部作品,用舞蹈的韵律与力量,编织属于党和人民、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诗篇!
在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中我饰演小战士一角,于我不仅是舞台上的角色扮演,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与洗礼。我的每一次匍匐与跃起,都试图以年轻的身躯丈量这片黄土地的坚韧与血性,时隔两年我很幸运的能够在回到舞剧的排练当中,仿佛跳一遍这个角色就觉得过了他这一生,该舞剧也让我从学生转变成演员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陕北大地特有的风骨,在粗犷的腰鼓节奏与悠扬的信天游旋律中奔涌不息,它们滋养着我,赋予肢体语言以泥土的厚重与山丹丹花的热烈。当我的指尖划过那象征烽火的布景,心中便回荡起杨家岭上不灭的信念。
邵俊婷饰 老母亲我从第一次走进“老妈妈”这个角色,到今天已经三年的时间,期间每一次演出,甚至每一次排练,我都会被这个角色打动。她用坚韧的脊背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用乐观的态度抚平内心的伤痛;她用无私的爱捂暖了艺术家的心窝......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也是那片厚土所有劳动人民的缩影。期待这个夏天,再一次带着这个角色与大家见面!
自2022年首演《杨家岭的春天》至今,我有幸和这部剧一起走过了两年半的时间,慧儿这个角色也陪伴了我很久。慧儿是一个勤奋、善良、坚韧且“倔强”的姑娘,她勇于打破旧思想,带领村子里的年轻人靠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亲与村民们的信任,慧儿是“民主之花”更是春天的象征。最初创排时,如何准确表现慧儿身上的特质,困扰了我许久,但在不断的排演过程中导演们给予很多引导和启发,我逐渐找到表演的“度”,对手角色们的默契也会在每一遍的演绎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使得慧儿在我身上变得更加鲜活、可爱!回味《杨家岭的春天》这两年多的时光,只想说我是幸运的,遇见这样有温度的角色,遇见这样有爱的团队,在这部剧里我们倾注浓烈的情感、不断的打磨、只为让角色们鲜活的展现,让“春天”的精神灿烂绽放!
彭义博饰 慧儿爹创排《杨家岭的春天》,是一部让我以过往照今朝的作品。同为文艺工作者,前辈的路灯照耀在今天的舞台上,是我们表演的最大动力,做人民群众想看的,演人民群众生活的。只有多视角的去观察生活,才能更深动的演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只有心中有观众,有人物,有舞台,有生命,才会使作品更加精彩。
在2022年年中初遇《杨家岭的春天》这部舞剧,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能够给我b组角色的机会。这是一部正能量的红色舞剧,大致讲述了几位艺术家去到延安,分别在自己的角度上不遗余力地为国效力,为人民效力,创作出属于人民的舞蹈。其实在排练过程中难的并不是体力,而是如何塑造出编导心中想要的角色形象。尤其随着《杨家岭的春天》创排过程中的推翻重建再修改,角色的心理变化也要在其中快速摸索,进行转变。如果表演的尺度拿捏不好,那不只是观众会代入不进去,自己跳的也是更加难受。第一次初接触,内心容易慌乱;第二次,回到延安,内心更加坚定了塑造的角色形象;这次《杨家岭的春天》即将再次修改,我感觉内心非常期待,有很强的预感会是最完美的版本呈现!
从肢体上的表达到表情管理,包括到情绪的转变,老师总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来引导我们,让我们对角色的感受越来越深刻的同时又能保留一份我们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完全复刻老师们所演绎的那样,老师一遍又一遍的为我们讲解和示范,我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揣摩,这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传承!老师们无所保留的把他们丰厚的经费交给我们,还有在塑造人物时如何把自己更好快速的代入,这是我们受益匪浅的地方!而在之后的演出中,我们更是会用我们的热情、我们的舞蹈,来弘扬延安精神,把杨家岭的故事讲给更多新时代的后辈们听,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让观众因这部舞蹈诗剧深刻体会这段历史之波澜壮阔,感受我们身上的青年气魄。赓续红色血脉,延续红色基因,这份传承经久不熄,在这条坚定地道路上前行,与时代同心同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在宝塔山下和老百姓一起舞红绸的样子。在那么一个有革命历史情怀的地方下与老百姓们一起共舞,大家的脸上都一直带着酣畅朴实的笑容,强烈的感染着我们。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从他们心里传来的温度。所以从延安回来在饰演这个角色时,我也变得有代入感了。以前在跳的时候可能会更专注于动作层面,现在我会开始注重精神层面。当你真正的投入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动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的要的是我们更加的相信了,更加的贴近老百姓了。所以艺术一定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实践的采风经历我觉得是我们从事文艺工作者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油画《人民的延安》 于婉莹
7月13日,“以舞为笔绘延安,以艺联学传精神”——舞剧《杨家岭的春天》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主创见面会。舞剧主创主演与观众分享了《杨家岭的春天》台前幕后的故事,并表演了部分片段,清华大学合唱团现场演唱了《杨家岭的春天》主题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于婉莹将以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第二篇章“破晓”创作的油画作品《人民的延安》,捐赠给国家大剧院。
《杨家岭的春天》总导演张晓梅、主演汪子涵、杨德奇分享幕后故事
第二代小战士刘衍孛(左)与第一代小战士杨德奇展示经典红绸舞
现场观众体验《杨家岭的春天》皮影戏舞段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作曲程远(左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对话
油画作品《人民的延安》作者于婉莹分享创作故事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与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进行“以艺联学”深度对话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主创见面会上,红绸舞动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精美文创周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重大项目
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演出时间:2025.07.25 ~ 2025.07.26
演出剧场:北京艺术中心 - 戏剧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民族兴亡的呐喊声中,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音乐家、舞蹈家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生活,体会到人民如母亲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养;文学家在基层工作中发挥才智,深入生活,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拥护,迸发出朝阳般的创作激情;版画家在鲁艺的熏陶和战火的锤炼下,成为以笔为枪的文艺战士,与人民生死与共。
他们,全心全意,一笔一刀,雕刻出生机盎然的杨家岭的春天。
出品/制作:国家大剧院、北京舞蹈学院创演:国家大剧院BDA青年舞团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创意学院、中国古典舞系
总导演:张晓梅、张云峰
编剧:许锐
作曲:程远、谢鹏
编导:
第一篇章:袁佳、顾佩英、高岩、张天阳
第二篇章:帅晓军、白凌、杨浩、邓丽莉、成永苹
第三篇章:李珊珊、朱律、李文祺、乔靖宇
序幕、尾声:谢飞、张天阳
视觉总监:任冬生
舞美设计:王立峰、赵月
服装总监:吴蕾
灯光设计:李超、胡博
多媒体设计:孔江、李光
造型设计:孙艾娜
道具设计:金继峰
舞台台本设计:王柯月、谢秋水
音响设计:甄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