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吴侬软语唱响敦煌传奇!茅善玉携《敦煌女儿》亮相国家大剧院!

更新时间:2025-07-14 17:47  浏览量:2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樊锦诗,这位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女子,便是其中之一。她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坚守苍茫大漠,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文化保护事业,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美诗篇。而如今,她的故事将以沪剧的形式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吴侬软语唱出时代的回响。

樊锦诗:敦煌的守护者

樊锦诗,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子,却与遥远的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毅然踏上了前往敦煌的征程,这一去,便是五十余载。在风沙弥漫的大漠中,她不畏艰苦,与众多敦煌守护者一起,默默耕耘,致力于敦煌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她见证了敦煌的变迁,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始终坚守初心,将敦煌视为自己的生命归宿,成为了敦煌文化当之无愧的守护者 。

沪剧《敦煌女儿》:致敬“莫高精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沪剧《敦煌女儿》将于5月12日献演于国家大剧院。这部剧以樊锦诗为原型,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她的人生历程,同时也讴歌了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默默奉献的崇高情怀。

全剧以敦煌为背景,采用多重叙事手法,将樊锦诗从上海小女孩成长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的过程娓娓道来。观众将跟随剧情,走进她的世界,感受她在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坚定,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的执着,以及在守护敦煌文物时的担当。这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无数敦煌人传承“莫高精神”的缩影。

创排历程:十年磨一剑

沪剧《敦煌女儿》的诞生,源于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樊锦诗事迹的感动。10年前,一篇关于樊锦诗的报道,深深触动了茅善玉的心弦。她被樊锦诗“为敦煌守一不移”的精神所折服,决心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敦煌女儿”的传奇人生,传承“莫高精神” 。

此后,茅善玉带领主创团队多次前往敦煌,深入生活,追踪樊锦诗的人生轨迹。他们历经无数次的修改与调整,不断打磨剧本和表演细节。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最真实、最动人的敦煌故事,剧组还结合了多媒体视觉效果,让舞台上的敦煌更加美轮美奂,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片神秘的大漠之中。

茅善玉的精彩演绎:一人分饰三角

在沪剧《敦煌女儿》中,茅善玉一人饰演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精彩的表演展示。在时空交错的场景中,她凭借精湛的演技,仅仅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的转换,就能在30秒内从25岁的青春少女变为80岁的沧桑老人。这种高超的表演技巧,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年轻观众对沪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外,茅善玉在剧中还有数十段宣叙、咏叹唱腔,最长的唱段接近20分钟。她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巧妙地在沪剧细腻婉转的唱腔中融入了锡剧、越剧、黄梅戏的唱腔特色,还化用了京剧韵白,融入京剧的演唱方式。多变的唱腔,将樊锦诗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与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海派特色和江南韵味的视听盛宴。

沪剧《敦煌女儿》即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不仅是一场戏曲演出,更是一次对“莫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相信通过这部剧,会有更多人了解樊锦诗的故事,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沪剧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一同期待这场精彩的演出,在吴侬软语中,领略敦煌的传奇与魅力。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