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去“大封官”意味着什么
更新时间:2025-07-12 19:12 浏览量:3
最近西安三意社在甘肃演出秦腔传统名戏《黑叮本》。这出戏讲述宫廷忠奸斗争故事的名戏,因为最后有忠臣受封的情节而获名《大升官》,也因为这个大封官的情节,这出戏就成为了民间喜庆、承应的最常演的吉祥戏,这出戏在西北家喻户晓,老少咸知,耳闻能详,说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也毫不为过。
偏偏,这次三意社的演出,却没有了封官的情节,一时群情哗然,指责声四起,以至于社长侯红琴都出来说明情况:自她所知,三意社的演出从来都没有封官的情节!这样的解释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再早的演出没有音像资料不好说,名家何振中张建民的演出可是有封官录音的。何先生最早还是三意社的台柱子,三意社后来的演出以李夕岚、周辅国、赵振华为核心,他们的演出都是有封官情节的。所以,不能说三意社演出就一直没有封官,侯社长的说法其实是鼠目寸光,自以为是的。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名演员,她不应该全然无视社外同行,全然无视秦腔历史,对这出著名剧目的基本特点漠然不知,这跟她在秦腔界的地位严重不符,应该受到批评。
说一点撇开这件事的话题。《黑叮本》为什么会出现大封官的情节?这就跟东方传统戏剧观有关。由印度梵剧开始,到中国戏曲,都是一个以“大团圆”结尾的模式。这是由东方戏曲娱神娱人的功能决定的,说到底,东方戏曲的基本职能是给观者带来快乐、吉祥。为此,东方戏曲就没有悲喜剧之说,就是《窦娥冤》那样的苦情戏,最后也必须以除恶平冤结束;甚至大悲情戏《武家坡》也得不惜再写后本也要造成“大登殿”这样的“大团圆”结尾;刘备猇亭大败的故事,也需要以杀潘璋、拿马忠这种“大团圆”结束,即使是以自慰式的临时报仇,也需要造成“大团圆”结尾的模式。这就是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东方戏剧的传统,是一种需要尊重的文化。就如《窦娥冤》,自从戏外创作《托梦》一折后,却迎合了群众“大团圆”的心理需要,就受到了广泛欢迎,此后再演原作,大家就要质问,怎么没有《托梦》?《武家坡》的后本要远远比前本演得多,也更受群众欢迎,这都是群众心理需求的体现。所以,戏曲演出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必须正视群众需求。戏曲是服务于人民的,不是自娱自乐的自我放纵!
这些本来都不是问题,老艺人都知道“观众是衣食父母”,演戏就是为了让观众高兴、快乐,这就是中国最传统的戏曲观,也是应该是一种传统文化。而现如今的创作戏、改编戏,尽管剧团经常在媒体上宣传、讲解自己的理念,甚至往往还有晃人炫目的大奖傍身,这些戏还是经常遭受群众质疑,这是为什么?
现在的剧作家、导演大部分并没有足够的传统戏基础,他们基本是在书本里、在权威的训教下成长起来的,而书本里、权威所宣传得基本都是西方戏剧理论。西方戏剧是发自于欧林匹斯山诸戏神的自娱活动,是一种自为的、内在的演绎活动,观众对戏剧只是一种欣赏,一种对神的欣赏,而不是东方戏剧的观众娱乐活动。西方戏剧主要关注戏剧情节、结构、音乐、表演的自我完善、自我陶醉,这是一种存在于大众之上的雅艺术。而中国戏曲更关注观者的感受,为此甚至不惜屈身付就,所以中国戏曲是一们依附于群众的俗艺术。
西方戏剧传入中国,确实震动了中国戏曲,从此中国戏曲开始引起了社会主流的关注,许多感受了西方戏剧观的剧作家、导演热心地投入中国戏曲。尽管伟人早就说过,戏曲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沉醉于自我展示的这些剧作家、导演还是自顾自地依旧往前。他们只关注自己的作品,只执意于传统戏曲的不堪,却从来都不真心地关注群众需要什么,实际早都忘记了服务意识。真是这种自我陶醉的戏剧观跟中国戏剧传统毫无凿枘,就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不可否认,《黑叮本》就故事情节而言,封官确实有些赘,舍去也无不可。但是,作为具有深厚基础的传统戏,大封官情节已经成为了群众喜庆吉祥的重要需求,岂能简单以我们从来就没有可以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