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文摘:郭士星漫话山西戏曲文化之名人介绍
更新时间:2025-07-09 00:52 浏览量:1
有特殊贡献的前辈戏曲名人介绍
1. 孔三传。诸宫调创始人,泽州(今晋城)人。北宋熙宁元丰元祐至崇宁大观年间(1068—1110)活动于东京汴梁。诸宫调对元杂剧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2. 关汉卿。元杂剧作家,“梨园领袖”,解州(今运城)人。作杂剧六十七种,传世者十八种。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拜月亭》《蝴蝶梦》等。
3. 白朴。元杂剧作家,河曲人。作杂剧十六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两种。这两种剧作曾被改编为地方戏,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
4. 石君宝。元杂剧作家,平阳(今临汾)人。作杂剧十种,现存《秋胡戏妻》《曲江池》《调风月》三种。
5. 乔吉。元杂剧作家,太原人。剧作存目十一种,传世者有《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
6. 赵公辅。元杂剧作家,平阳(今临汾)人。剧作两种,均失传。
7. 狄君厚。元杂剧作家,平阳(今临汾)人。所作《晋文公火烧介子推》,后被梆子剧种改编为《火烧绵山》演出。
8. 吴昌龄。元杂剧作家,大同人。作杂剧十一种,今存《东坡梦》《风花雪月》两种。
9. 郑光祖。元杂剧作家,平阳襄陵(今襄汾)人。剧作存目十八种,流传至今的有八种,《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
10. 李潜夫。元杂剧作家,绛州(今新绛)人。代表作是《包待制智勘灰阑记》。11. 于伯渊。元杂剧作家,平阳(今临汾)人。剧作六种,均不存。
12. 李寿卿。元杂剧作家,太原人。作杂剧十种,现存《伍员吹箫》一种。
13. 罗贯中。元末明初文学家、剧作家,祁县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除作《三国演义》小说外,作杂剧三种,现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后被改编为《送京娘》,至今仍上演。
14. 傅山。清初学者、剧作家,先世居大同,后移忻州,又迁太原。创作四个剧本:《红罗镜》《八仙庆寿》《齐人乞食》《穿吃醋》。并亲题戏曲对联:“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折,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莫妙于台上人离合悲欢入画谱,最灵是阅场者兴观群怨助诗情。”
15. 徐昆。清乾隆间进士,平阳(今临汾)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酷爱戏曲。乾隆初,平阳形成一个以徐昆为首的文士群,常聚一起吟诗作赋,度曲填词。徐昆曾作《雨花台》《碧天霞》传奇剧作两种。
16. 乔复生。清代戏曲女演员,平阳(今临汾)人。少时家贫,无缘读书,但聪明过人。清康熙五年(1666),著名戏曲作家、理论家李渔由京赴西安,路经平阳小住,观察使范正买复生相赠(复生时年十三岁)。从此她随李渔戏班学戏,走遍京都、燕、晋、秦、楚、闽、浙等地,许多显宦、名人及精通音律词章者,无不对她的演唱赞赏备至。年十九,抱病夭亡,李渔抚棺恸哭,痛不欲生。
17. 张世喜。梆子戏早期演员,工须生,乳名元儿,艺名“老元儿红”,临猗马营村人。幼年投师学艺,清同治十年(1871)左右应聘到晋中。搭祁县巨富渠源淦所创办的上下聚梨园班,颇受东家器重,委任掌班。他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中路艺人实际上把他看作当然“领袖”。
18. 郭宝臣。梆子戏演员,艺名“元儿红”,世居临猗北景村。十六岁学商于襄陵,入粮行,酷爱戏曲。后赴平阳,偶遇“老元儿红”张世喜,张惊其歌喉过人,几经苦劝,荐其弃商学戏,引至晋中祁县入班学艺,工生行,未出师即已享名。清光绪二年(1876)正式入京,搭源顺和梆子班。清光绪十四年(1888)起,领衔义顺和班十二年,班风整肃,为京中山陕班之冠。多次入宫演出,与当时京剧名老生谭鑫培齐名。曾受清廷钦封五品军功,赏四品衔,对河北梆子的形成贡献也很大,是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
19. 侯俊山。梆子戏演员,艺名“十三旦”。山西洪洞人,后迁张家口。九岁在太原坐科学戏,工花旦,二月即出台,转演于晋北、张家口一带。十三岁即名声大振。清同治九年(1870)入京,搭全胜和班,以扎实的功底、细腻的表演,轰动京城。自光绪三年(1877)起,先后五次赴上海演出。后被召为“内廷供奉”,时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之誉。他也是河北梆子的创始人之一。
20. 祁彦子。蒲州梆子演员,艺名“彦子红”,永济韩阳人。十岁入学,因爱戏入迷,十七岁被除学籍。彦子好学,一生研读史籍与前朝掌故,寒暑无间,学贯琴棋书画。二十岁脱科于永济粮食虫班,工须生,演技超群,内外行无不叹服。他曾在永济韩阳镇筹资创建一座“梨园会馆”,并制定管理规则,坚持活动五十年,使数以千计的贫困艺人在馆内终其晚年。
21. 贾氏。名根稳,蒲州梆子女班主,生于襄汾县古城镇一个农民家庭,配夫蒲州梆子名丑李小秃。小秃去世后,贾氏不惧世俗,自承福盛班以继夫业。她重视人才,有竞争意识,不惜重金聘请名角,甚至把曾和福盛班唱过对台戏并胜于福盛班的蒲剧名角孙广胜也以高价聘请进来,以致使该班誉满晋、陕、豫三角地带。贾氏领班二十年,管理有方,体恤艺人,对年老无家可归者均予收留,养老送终。为此,福盛班甚受艺人和社会各方尊重,成为蒲州梆子“四大名班”之首。
22. 孙广胜。蒲州梆子小旦演员,解州罗义人。八岁投师学戏,后入襄汾牛席娃娃班训练,二十三岁即负盛名,并逐步形成独特流派。在《藏舟》一剧中,创造了多种撑船动作、台步、身段,人走裙不动,如顺水漂流,极为传神,观众以“广胜的走”赞为一绝。广胜洁身自好,举止风雅,艺德高尚,颇重自我修养,极受同仁敬重。惜于三十五岁病逝于陕西朝邑。其高足“筱兰香”田郁文继承了他的艺术,并培养出武俊英等一代新秀。
23. 王存才。蒲州梆子花旦演员,永济科河村人(现属芮城)。十岁投师学艺,苦练基本功,尤以“跷功”著称。蒲州梆子素有“跷功”,因难学而不传。存才以攻跷功为誓,朝夕苦练,赶台时踩跷行走二三十里,虽腿肿而不顾,持之以恒,终于熟练掌握。他将“跷功”用于《挂画》一剧,双足踩跷站立条凳上,做出各种优美的挂画动作,娴熟如履平地,时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之誉。存才先后搭过云盛班、黑厮班、六成班等著名班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西安晋风社、唐风社以及甘肃平凉之晋声社,并培养了不少高徒,对蒲州梆子旦角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24. 杨登云。蒲州梆子演员,班主。芮城县杨桥村人,排行老六,人称杨老六。十三岁入芮城陌南镇娃娃班学艺,先工小生,后改二净,二十岁即驰名晋南、豫西一带。他功底扎实,文武双全,能戏近百出。他从艺严谨认真,演戏必提前两小时化妆,然后静坐沉思或来回走动“默戏”,从不与人嬉笑言谈。七十岁以后登台仍循此规。民国十年(1921),他与人合作组织云升班,承班二十余年,曾两次率班从河南镇平、南阳直抵湖北老河口、光华县一带,传播了蒲州梆子。民国二十三年(1934),他再次率班赴西安、兰州、银川、西宁等地演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西安成立唐风社,广罗名角,长期演出,使蒲州梆子在西北群众中扎了根。
25. 阎逢春。蒲州梆子须生演员,运城市人。出身蒲州梆子世家,十五岁随父学戏,一年后登台。后寻师访友,取任金祥、景恒春等名须生之长,技艺大进。民国二十六年(1937)后久居西安,因嗓音病变,暂离舞台。后在社会名流李逸僧帮助下,潜心钻研,使嗓音逐渐好转,并在演技上另辟新径,首创帽翅功,精研髯口功,声名大振。饰演《出棠邑》中的伍员,运用推盔、掸剑、上马合称“三绝”的表演,有继承,有发展,别具新意。《徐策跑城》及《忠义侠》中的帽翅功、《杀驿》《舍饭》《火焰驹》中的髯口功等“绝活”成为蒲州梆子艺术中的宝贵财富。
26. 宋友梅。蒲州梆子青衣演员,原籍平顺县。幼时随父(木匠)到洪洞、赵城谋生,闲时常去黑厮戏班看戏,学会《骂殿》等戏。兴趣日增,向父提出“下海”学艺。父不由分说,操起家什向儿子砍去,以致脸颊鲜血如注,疤痕永留。然其志不为所动,父无奈被迫应允,时友梅年十八。他在黑厮班做六个月见习徒后,又到襄陵镇李小蛋班拜李为师,潜心深造。二十岁在临汾尧庙演出《骂殿》,四乡为之轰动,受到“披红”嘉奖,得艺名“尧庙红”。友梅唱腔自成一派,长于抒情。一生远涉北京、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演出,受到各地观众好评。
27. 杨虎山。蒲州梆子花脸演员,原籍永济县,后定居襄汾县南贾村。十五岁入汾城邓庄娃娃班学戏,工二净。业满先后搭黑厮班、万金班、周桂元班、兰州曹营德盛班、晋南杨老六班。民国二十七年(1938)流亡西安,与蒲州梆子艺人共组班社,在陕、甘、宁、青等省演出,誉满西北。抗战胜利后返晋南。他勤于学习创新,被誉为“二净之魁”,是蒲州梆子“五大名演员”之一。
28. 筱月来。蒲州梆子小生演员,临汾人。十四岁入赵城侯村娃娃班学艺,后搭杨老六班,受到名小生彭福魁亲授,技艺大进。抗日战争时随该班流亡西安,入晋风社,后返晋先后入山西蒲剧学社实验剧团、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一团,为蒲州梆子“五大名演员”之一。
29. 张庆奎。蒲州梆子须生演员,艺名“十三红”。七岁学艺,九岁登台,唱做念打俱佳。唱腔高亢激越,曲折婉转,自成一派。髯口功、鞭子功、靴子功、帽翅功亦别具一格。与阎逢春齐名,以演出《三家店》著称。
30. 王秀兰。蒲州梆子女演员,花旦兼青衣,临猗县人。自幼拜师学艺,唱做兼优。新中国成立前曾在西安及甘肃一带演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晋南蒲剧院、运城地区蒲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擅演《杀狗》《烤火》《窦娥冤》《拷红》《卖水》等戏。曾任运城艺校校长,为蒲州梆子培养了许多人才,是蒲州梆子“五大名演员”之一。
31. 孟珍卿。中路梆子小生演员,艺名“三儿生”,太原人。从小以拾煤渣为生,十三岁坐科于清徐县小梨园,拜“丑毛生”为师。学艺五年后出科入锦梨园,受到班主杨大少器重,委任承事,杨最后又将锦梨园转让于他,在晋中、张家口、北京红了多年。他技艺全面,文武戏皆优。六十二岁进京演《折桂斧》,梅兰芳看后十分惊叹他的表演,特赠道具扁担一条,誉其为“晋剧小生泰斗”。他所创五声音阶小生腔,至今奉为正宗。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军与汉奸闯入榆次群英舞台,公然欺辱他的儿媳,他挺身而出抗拒强徒兽行,遭拳打脚踢,从此一病不起,含恨逝去。全班同仁、诸多名伶亲往送葬,号啕之声不绝于途。
32. 高文翰。中路梆子须生演员,艺名“说书红”,榆次孟高庄人。幼年丧父,随母迁于太谷。因爱戏入迷,继父甚恶之,他不堪忍受虐待,十一岁逃至太原太平班学艺,先学武生,后改须生。后被人劫持口外,强迫加入张家口戏班,因“倒仓”失声,被班主驱之。无奈回到家乡,一边帮母操持家务,一边在运气、练唱上下功夫,数九寒天,“呵冰求音”,终使嗓音得以恢复,经多年磨练,自创一种声情饱满、亦说亦唱的唱念风格,被观众誉为“说书红”。中年以后,他一边从艺,一边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整理改编剧目,一边培养后继人才,先后培养出刘桂英、程玉英、田秀英、田凤英、刘俊英、李素英、武巧英、郝翠英、方月英等高门“九英”及丁果仙、乔玉仙、申天福(鼓师)、刘柱(琴师)等高徒,驰誉剧坛。他一生严谨治艺,声名遍及太原、晋中、包头、张家口等地,并偕丁果仙、乔国瑞、“盖天红”等多次涉足京、津,轰动京师,与马连良、袁世海、翁偶虹等京剧名家结成艺术知音,互换剧目,切磋技艺,为京剧与中路梆子的艺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33. 乔国瑞。中路梆子花脸演员,艺名“狮子黑”,太谷西里村人。十一岁至太原(今晋源)入复庆班,卖身攻学大净。十四岁因班内不肯传艺偷跑回村,发誓“学艺不成绝不回家”,再入介休禄梨园,得“拉儿”师傅精心教授,初露头角,在该班一住十年。为提高技艺,他曾辞禄梨园,欲加入“上三班”(坤梨园、聚梨园、锦梨园),而这些班社名伶荟萃,昆乱不挡,不会昆曲要被人歧视,为此二返禄梨园,情愿白演一年,分文不取,请班主为他聘请蒲师教学昆曲。班主应允,国瑞即在焦大娃师傅严传下学到《功宴》《草坡》《嫁妹》等昆曲剧目。二十五岁入锦梨园,名声大噪,名班争邀,复先后入平遥凤梨园、文水双福庆、徐沟自诚园等班。他在锦梨园操劳十一年,班主感其赤诚,赠好马一匹,供他赶台骑用。五十六岁时,应师兄“大珠珠”胡林旺之约到太原,与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等承办众梨园,被推为承事。国瑞一生勤奋从艺,德艺双馨。在京演出时曾赢得梅兰芳、马连良、袁世海等名家的赞赏。袁世海学了他的两出戏,给他寄来酬金,他全部分给大家。他七十五岁时,正值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太原举行,他一再要求为大会演出,谁料会演尚在进行,他已溘然长逝。
34. 王步云。中路梆子须生演员,艺名“盖天红”。原籍河北省,五岁随父迁居徐沟城内,父死母嫁,随母迁徐沟王答村。不堪继父虐待,十一岁入喜盛园科班。成年后招赘祁县西磨支村,故亦有“王答红”“磨支红”等艺名。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出台一声高唱,顿使满场悄然,谓之“一句定太平”。蜚声剧坛后,他仍进取不息。戏班冬季停演,他即四出拜访老艺人、名票友和文人,研讨剧本,革新唱腔,遂自成一派,与“十三红”张锦荣、“十二红”杜福盛、“说书红”高文翰并誉为中路梆子“四大须生”。他先后住过锦梨园、万福园、锦艺园、祝丰园等班,声誉远播京、津、张、包。民国二十六年(1937),偕唐风社赴上海演出,与筱金梅、筱金枝等合作《打金枝》《下河东》等戏,轰动浦江两岸。他曾对丁果仙、乔金仙、乔玉仙等悉心授艺。日军占领祁县后,他毅然投身抗日将领武士敏组织的戏曲班社,在子洪口一带为抗日军民演出。后被日军逮捕,押解县城,备受酷刑。出狱后被迫流亡张家口一带,备受艰辛。民国三十二年(1943)抱病回村,未几逝世。
35. 王云山。中路梆子旦角演员,艺名“毛毛旦”,汾阳冀村人。幼年投身梨园,拜平遥“九成旦”为师,苦学小旦技艺。出科后赴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闯荡多年,声震北京、张家口、宣化、绥包一线。民国四年(1915)载誉返晋中,以《六月雪》轰动剧坛。他天生一副清脆甜美的歌喉,真假嗓勾连并用,二音尤为出色,行腔婉转俏丽,自成一家。他初返晋中搭双福庆班,恰遇该班与双霓园对台,他与“天贵旦”合演《六月雪》,观众哭成一片,把双霓园的观众拉去十之八——“毛毛旦”从此大红。戏迷遂编口歌:“宁可跑得吐了血,也不能误了毛毛旦的《六月雪》。”“看了毛毛旦,三天不吃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弟子李铁梅(小毛毛旦)寄居太原西寨村,靠徒弟编席为生。后应张家口来人邀请,再次赴张,背井离乡,贫病交加,惨死在张家口南营坊同德戏园“下处”。
36. 李子健。中路梆子青衣、刀马旦演员。乳名夺庆,太谷朝阳人。初入太谷锦霓园科班学艺,工青衣,出科后又被卖入二锦霓园学刀马旦。民国二年(1913),与兄蛮庆到张家口搭王天恩之长胜班,田宝善之大兴园,均挂头牌。越二年,转搭柴沟堡黄家有戏班,结识名班主黄德胜,引为知己。遂在张家口、宣化、包头等地搭班多年,常与刘明山、刘宝山等同台演出,驰名长城内外。民国六年(1917),由张家口返晋,搭聚梨园、自诚园等名班演出,轰动晋中,被视为中路梆子刀马旦翘楚。他爱学文化,多年在北京居住演出,与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等过从甚密,切磋技艺,受益匪浅。后将京剧表演技艺融入中路梆子艺术之中,对中路梆子的改革和提高做出了一定贡献。他与
当时另一名旦张宝魁名为结拜兄弟,实有传授之恩,张的出色刀马技艺,多受子健的传授指拨。中路梆子著名青衣牛桂英成名后仍常求教于他,经他指点,逐渐形成“牛派”表演风格。牛子李世芳十一岁入北京富连成班学艺,受子健薰陶,又经梅兰芳精心传授,成为京剧四小名旦之一。
37. 张宝魁。中路梆子刀马旦演员、教师、导演,河北省大兴县人。十一岁拜本镇票友曹四为师,后进京入河北梆子世家张吉仙大吉利班坐科,工青衣,颇受乃师器重,赐艺名“筱吉仙”。十八岁出科赴张家口搭班,后因倒呛失嗓,改小旦。结识中路梆子名角李子健,结为金兰,学到刀马戏和武打技巧,后在与名伶刘明山、刘宝山、王玉山等的频繁合作中,渐感中路梆子的唱腔更适合自己的嗓音,乃改唱中路梆子。二十岁搭张家口黄德胜班,辗转演唱于张家口、宣化、绥远、包头等地,名噪一时。民国十七年(1928)前后入晋,搭太谷自诚园。尔后十余年,他广收博采,熔中路梆子、京剧、河北梆子技艺于一炉,集小旦、刀马、青衣表演于一身,逐渐形成了文武皆精的“筱派”表演艺术风范,与李子健、王玉山、刘明山并誉为中路梆子“四大名旦”。时值中年,他一边自承春庆园,坚持登台演出,一边收徒传艺,培养筱桂桃、筱桂林、筱桂莲、筱桂君、筱桂梅、筱桂娟等一批“桂”字弟子。以后的牛桂英、郭兰英、刘芝兰、花艳君、刘仙玲等,也都受益于他的教诲指点。1954 年,他首创山西省第一所“晋剧训练班”,招收三十名学员,亲自贴演为训练班筹集资金,与名角张美琴(其妻)、花艳君、刘仙玲等共同执教,培养出田桂兰、武忠、张友莲、张翠英、马兆禄、智玉莲等一批青年新秀。此外,王爱爱、冀萍、郭彩萍、李月仙、高翠英、阎慧贞等,也都曾经他指点传授。
38. 丁果仙。中路梆子女须生演员,字步云,河北束鹿县人。四岁被卖于太原丁家。七岁拜中路梆子艺人孙竹林为师,学旦角。九岁街头卖艺,以一出《花子拾金》显露表演才华,遂改学须生。十三岁正式登台,成为中路梆子第一个坤角须生。十五六岁时在太原和晋中农村享盛誉,观众赠艺名“果子红”。当时,太原、晋中一带名伶迭出,流派纷呈,她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丁派”艺术的创始人。此后,她随锦艺园辗转于晋中、大同东西两口,多次率团涉足北京、天津,名震长城内外。其精湛的艺术不仅倾倒北京观众,而且博得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翁偶虹等名家赏识,被誉为“晋剧须生泰斗”。
1952 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一等奖。她于 1954 年创办太原市新新剧团训练班,后转为太原市戏剧学校,任校长,慷慨解囊,捐赠衣物,言传身教,培养出大批新人。马玉楼、白桂英、武忠、阎慧贞、刘宝俊、刘汉银、张鸣琴等“丁派”弟子,都较好地继承了她的艺术。
39. 牛桂英。中路梆子青衣演员,榆次小张义村人。六岁被卖做了童养媳,九岁从艺,拜“二牛旦”李庭拄为师,先学须生,后学青衣,十三岁正式登台,后常与“毛毛旦”“十二红”“五月鲜”“六月鲜”“水上漂”等名家在太原、内蒙古、张家口一带同台演出,艺术大进,名声大震。1947 年随班进京演出四年之久,返晋后与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等同台演出,成为“牛派”艺术的创始人。曾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校校长等职。其弟子有王爱爱、芦变嫦等。
40. 郭凤英。中路梆子小生演员,艺名“十一生”,榆次郭家堡人。八岁跟乞讨艺人“四杆旗”学艺,十一岁正式拜“万盏灯”王应景为师,学小生,十四岁以演《杀府》显露才华,她刻苦学仿前辈艺人的翎子功,在《小宴》《黄鹤楼》等戏中巧妙运用,成为中路梆子的“绝活”。她的弟子郭彩萍、张智、李红梅等继承了她的技艺,深得观众赞赏。
41. 程玉英。中路梆子青衣演员,平遥人。十岁拜“说书红”高文翰为师,先学须生,后学青衣。十六岁即以她独特的“咳咳腔”享有盛名,有“宁愿跑得丢了鞋,也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咳咳咳”之誉。她的唱腔自成一派,《教子》是其代表剧目。曾任晋中专区晋剧团团长、晋中艺校校长等职。其弟子王万梅、王爱爱等,较好地继承了“程派”风韵。
42. 冀美莲。中路梆子花旦演员,文水县人。十四岁拜“一点红”王有福为师,工花旦。两年后配“盖天红”演出《坐楼杀惜》等戏,在晋中一带唱红。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战祸,随师与师妹曹秀英到临县搭张得胜戏班,以《日月图》《富贵图》《百花亭》等戏驰誉一时。民国二十九年(1940)参加七月剧社,在晋绥根据地演出。是年秋回乡探亲,为敌伪所俘,逼其成立剧团,为之服务,师徒以缺乏演员为由拒之,并设法潜回太原入新化戏园演唱。她武功坚实,身段优美,表演传神,技艺全面,能演传统剧目近百出,尤擅演妖艳妩媚的女性。《梵王宫》一剧最为拿手,内外行无不折服。1952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以《蝴蝶杯》《赠剑》获表演二等奖,被公认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中路梆子花旦中的翘楚,与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并享“四大名牌”之誉。其弟子有冀萍等。
43. 高锡禹。中路梆子鼓师,乳名狗蛮,祁县谷恋村人。其父是票友,常在家中邀知音自乐,锡禹耳濡目染,对中路梆子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九岁学艺,十六岁被迫经商,
常与票友聚会。后索性弃商,随祁县城南村杨某学司鼓,并在本村喜林师傅家念会一百多个中路梆子音乐曲牌。他练功刻苦,三九严冬双手伸至窗外,苦练敲击功夫,双手冻裂出血,仍坚持不懈。初应邀到皮影班打鼓,后改搭中路梆子字号班,经名师甲成传授,技艺大进,二十二岁即驰名中路。曾入徐沟自诚园,后转搭平遥祝丰园、太谷万福园任教多年,对中路梆子祁太秧歌打击乐的改革创新倾注了不少心血。
44. 任印子。中路梆子琴师,太谷任村人。其祖系清代官吏,父金贵一生专事农商,家境富足。印子自幼喜爱音律,聪明过人。任村多富户,每年演戏几十台,仅贾姓一家,每年在祖庙即演戏九台。贾家演戏,凡族人均可驱车直入庙内,赴看台落座,外姓人一律步行,站立观看。乡民不满,印子一怒之下放弃科举考试,立志从艺,广延名师,集众切磋音律。在名师彭根的悉心培养下,二十岁的印子同好友钻研十年,修改册定了中路梆子音乐曲牌近两百首,成为中路梆子史上第一位既有理论又多实践的名琴师,将中路梆子唱腔、音乐伴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搭过全胜和、坤梨园等许多知名班社,
从来不取分文。演出自备轿车、乐器,随身自带保健箱,为艺人免费贴钱看病。其演奏弓法娴熟,深沉稳健,具内在魅力。曾自编《火中莲》曲,传之后世。印子从艺数十年,万贯家财耗费一空。晚年寄居榆次长凝镇侄女家中,也向当地店员、票友传授技艺,培养出不少弟子。他积一生研究成果,汇成《中路梆子工尺谱》,为后代留下宝贵的音乐资料。
45. 刘德荣。北路梆子青衣演员,忻县忻口村人。九岁卖身五台豆村白步云科班学艺。十七岁出科。因唱腔柔婉,韵味无穷,得艺名“云遮月”,又因有位老者为争看他的演出被挤死,故另赠艺名“要命旦”。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秋,应邀赴张家口入大兴园演唱,声震张家口。不久,应“元元红”郭宝臣之邀,进京入义顺和班,复得“十三旦”侯俊山等提携,在广德楼演唱,极受欢迎,后奉召进宫献演《双官诰》,赢得慈禧与光绪的赞赏,得赐凤冠一顶、女蟒一袭。光绪十九年(1894)重返张家口,仍在大兴园演唱。第二年应商号大盛魁邀请赴库伦(今乌兰巴托)与当地坐腔班配合演唱并传艺。
后返故里住忻州段五顺班数年,驰名城乡。光绪三十年(1905)赴归化(今呼和浩特),在宴美园与“人参娃娃”“沙儿红”等同台演出,改搭侯攀龙戏班活动于归化城内外。不久,再返回忻州,入张九斤班,活动于忻州、代州一带。民国元年(1912)复往定襄受禄村唱戏,用力过猛吐血,一病不起,次年逝于原籍,年仅四十三岁。其长子刘明山(艺名“五月鲜”)、次子刘宝山(艺名“十二红”)、四子刘玉山(艺名“六月鲜”)均承父业,为享誉张家口、晋北、内蒙古之名角。
46. 郭坤。原名王来来,艺名“三盏灯”。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旦角演员、班主。永济人(一说陕西韩城人),后寄居太谷西街土家巷。自幼给财主放牛,一日给老牛倌送饭,路遇恶犬将饭碗打碎,不敢回见东家,只身逃出,自卖其身入一老艺人所承娃娃班,工小旦。学艺六年,出科不久即崭露头角。二十五岁辗转来到晋中,搭全胜和班。在太谷东阳开市戏上首演《打金枝》,博得观众喝彩。演完后,观众拥聚台前争相观看,他在“长枪”护驾下才回到住处。从此,他在晋中越唱越红,一直唱红至忻州、大同、张家口、归化(今呼和浩特)、宣化、北京。清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太谷城承起坤梨园,广罗名角,亲订严格班规,前后共办二十余年,群众赞其为“规规矩鼓舞士气。民国三十五年(1946),定襄解放后,他四处奔走,联络孔丽贞等艺人,在家乡组建解放区剧团。1950年初,他又北上绥远,邀集高三贵、董福、“白菊仙”等人,组建定襄县人民剧团。1954 年调忻县专署人民剧团,与贾桂林、董福、安丙琪等同台演出。他从艺数十年,艺术造诣颇深,唱腔多用背股音,行腔高亢激越,韵味浓厚,精通梢子、幡子等特技,表演火爆激情,备受欢迎。其弟子孙一青、翟效安也都是北路梆子艺坛上的出色人物。
48. 王玉山。北路梆子旦角演员,艺名“水上漂”,五台县常家塘人。四岁丧父,随母改嫁河北省平山县长山谷村张美。张家亦家境贫寒,至玉山十三岁,以十五千文卖身五台县高洪口张环娃娃班,随师年老五学小旦。越二年,不堪打骂之苦,潜逃至代县搭班,转拜“买卖红”宋成名为师,后又拜“草上飞”(二蛮旦)为师。二蛮旦识英才,授玉山以跷功,并手传《梵王宫》《杀宫》等戏,其名声大震,曾随宋成名辗转于二州五县与雁北搭班。后又入崞县郭德胜班,身兼正旦、小旦两门,成为班内第一红人。玉山后去口外搭班,遇名青衣刘明山,学得《教子》等青衣戏,向李子健学得《百花点将》等刀马、彩旦戏,向荀慧生学得《西厢记》《红楼二尤》,向评剧演员喜彩莲学得《花田错》《十三妹》,转业多师,博采众长,成为青衣、刀马、小旦、彩旦无所不精的全能演员。他不仅涉猎广,而且技艺精,总结出台步要领是:快步要碎、慢步保平,蹑步要轻,全身一股风,走动如云飞,似水漂。
他以高超的技艺蜚声晋北和京绥一线,群众爱之如宝,民谚说:“五台出了两件宝,阎锡山和水上漂,宁叫阎锡山不坐了,不叫水上漂不唱了。”抗日战争起,玉山返二州五县,与“十六红”合作编演了抗日时事戏《爱国的女子》《火烧王靖村》等,开北路梆子编演现代戏先河。日军入侵后,他再次赴张家口、内蒙古一线,改搭中路梆子班社。1941 年,返晋演出一年,旋再出口外。抗战胜利后,住邓友山的青山剧团,在包头与晋西北一带演出。1950年与邓友山、刘明山、刘宝山等共同成立了“五山艺校”培养后学。1957 年与鼓师李海明等名家筹建了包头市北路梆子剧团。1962 年,他率团返回忻州、五台、繁峙、代县等地演出,答谢二州五县父老,受到热烈欢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49. 贾桂林。北路梆子青衣演员,艺名“小电灯”,大同人。八岁学艺,先拜程泰为师,后又拜门于杨二娃。十七岁时以演唱《打宫门》《回荆州》等戏驰名晋北。十九岁时,日寇侵占晋北,贾桂林怀民族气节,拒绝给日寇演出,而至张家口隐居十八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她重返舞台,1954 年同高玉贵等名角共同参加组建了忻县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在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哭殿》一剧,受到极高评价。1956 年首次进京演出,1959 年又赴福建前线慰问部队,并在杭州、上海演出,均受热烈欢迎。她嗓音清亮,行腔委婉,善用“嗨嗨腔”,表演细腻,富有激情,在北路梆子青衣行中独树一帜。是“贾派”艺术的创始人,为北路梆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50. 董福。北路梆子花脸演员,艺名“狮子黑”,祖籍山西应县,生于河北蔚县。幼年投师学艺,先学文武小生,后改花脸。日寇侵华期间流落内蒙古,1950 年返回故乡。1953 年以来,先后在忻县专区人民晋剧团、忻县专署北路梆子剧团任主要演员。演戏以做功见长,善用外形动作刻画人物性格。《访白袍》《劈殿》等是其代表剧目,对北路梆子花脸行的表演艺术有很大发展。其父董瑞喜也为北路梆子演员,工青衣,艺名“盖七省”。
51. 赵玉亭。北路梆子须生演员,艺名“金兰红”,五台县槐荫村人。少家贫,卖身本县南大兴村白朝阳娃娃班学艺,后被人带往张家口苟老板科班,从师“撒金红”学艺七载,年少登台,誉满张家口。出师后返大同搭班,复拜“千二红”“八百黑”为师,遍涉大同各戏院观摩,“偷戏”达数十本,技艺益精,为商人吴大顺赏识,以女妻之。清光绪末,曾应诏进宫演出《北天门》,颇得赞赏。返晋后多在二州五县搭班。他文武兼擅,一专多能,袍带、靠架、道袍戏无一不精,唱念做舞均有相当造诣,被誉为“北路第一须生”或“北镇须生大王”。民国二十三年(1934)病逝于大同。临终前曾有戏迷声言将盗骨供奉,家人为防不测,曾造衣冠冢疑之。
52. 赵清海。上党梆子须生演员,陵川县杨寨村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十三岁投戏班学艺,三年后崭露头角。为深造,转搭庆石班,从师徐金虎,得其真传,誉满上党。先后曾住陵川三义班、凤台鸣凤班、平顺三乐班,后在高平三乐意班任掌班二十余年。日军入侵上党后,戏班处境艰难,不幸含恨而逝。他艺术精湛,尊师爱徒,在太原演出时,观众称他为“宫调泰斗”,是上党剧坛的杰出人物。其弟子有郭金顺、李不旦、吴大路、李小保等。
53. 赵引弟。上党梆子女班主,晋城东四义村鸣凤班主史寅恭之妻,娘家在本县鲁村乡黄裢坡村。她一生参与和主持鸣凤班达三十五年。其夫于清宣统末年承鸣凤班,苦心经营四年,引弟协助丈夫选任掌班,择聘艺人。丈夫去世后,其子廷秀年幼,引弟毅然挑起班主重任,时年三十二岁。她继夫承班,外依社会力量,内靠掌班,把戏班越办越好。她为人慷慨,心肠火热,精通戏曲,管理有方。戏班在附近演出,她逢场必到,上看艺人表演,下看观众反映,发现哪个演员有了毛病,当即提出,令其改正,甚受艺人推崇。逝后,戏班艺人自愿为她送葬,情极感人。
54. 段二淼。上党梆子须生演员,平顺县赤壁村人。一岁丧父,二岁丧母,随祖母和叔父生活。十岁入涉县天益班,两月后转黎城公益班,后又搭襄垣鸣凤班、潞城新乐意等班,十六岁即小有名气。之后,又搭黎城发益班、壶关和长子的乐意班等班社,广采博收,驰名上党。民国二十四年(1935)赴太原演出半年,观众赠“满并门”锦幛一幅。他生性耿直,疾恶如仇,多次受到豪绅恶棍的迫害。日军入侵上党后,他毅然谢绝舞台,返乡务农,农闲时到附近乡里教唱授徒。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他结识赵树理,经赵动员,参加太南胜利剧团,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等现代戏。1958 年任长治专区戏曲学校校长,兼上党戏剧院院长。他原工小生,有“活罗成”之誉。后兼须生,扮演《乾坤带》中杨八郎、《清河桥》中楚庄王等形象,为人称道。先后从他学艺者二十多人,其中温喜云、王东则、李秃子、郝同生、牛玉舟等均较好地继承了他的艺术风范,尤以郝同生为著。
55. 郭金顺。上党梆子须生演员,出身于高平县城关镇南关村一个梨园世家。十岁随父到戏班学艺,十四岁在高平县城关内喉咽寺庙会上,扮演《挂龙灯》中的赵匡胤,一鸣惊人,“小红生”从此驰名全县。民国十八年(1929),名须生赵清海看了金顺的演出,极为赞赏,给他配演了《挂龙灯》中的高怀德,并收他为徒。金顺苦学三年,出师后名声大震。他身段优美,唱做兼优,先后住过常关戏、永顺班、公益班、万亿班和陵川三义班等班社,从艺五十八年,演出了数以百计的剧目,为上党梆子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曾任高平县朝阳剧团团长、长治专区人民剧团团长。多数中青年演员受过他的教益。马正瑞、郭孝明都曾受他亲授,相继成才。
56. 吴婉芝。上党梆子旦角演员,高平围城村人。十三岁参加本村业余剧团,演唱反映土地革命的泽州秧歌,初露艺术才华,后被选调参加高平县朝阳剧团,改唱上党梆子。在《王贵与李香香》等许多现代戏中担任主角,名声大震。在传统戏中,工小旦兼青衣,对上党梆子女角台步做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她嗓音甜润委婉,表情富于变化,善于用唱腔塑造人物。在《皮秀英打虎》中扮演皮秀英,在《秦香莲》中扮演秦香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2 年,在上党梆子戏曲影片《三关排宴》中,她扮演萧银宗,郭金顺扮演杨四郎,郝聘芝扮演佘太君,在全国公映,获得好评。
57. 郝聘芝。上党梆子、落子旦角演员,潞城微子镇人。自幼酷爱戏曲,十二岁学戏,工青农、小旦。先唱上党落子,后改上党梆子,各类旦角戏都能胜任。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的佘太君、上党落子《灵堂计》中的包夫人等艺术形象,在观众中深得好评。
58. 杨福禄。上党梆子须生演员,屯留县圪套村人。少家贫,十五岁入中呈村万乐意班学戏,拜任道生为师,工小生,年余,任道生离班而去,东家王国太唯恐福禄被人勾去,特聘名须生胡玉珍为其执教,两年后以小生出名,兼演须生、武生、花脸,驰名上党。他嗓音宽厚洪亮,演唱朴实流畅,乡土味极浓,唱腔和表演自成一格。他为上党落子的化妆、表演、服装道具、舞台装置、音乐唱腔以及乐器的改革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乐于提携后辈,后来成名的郝聘芝、徐喜堂、王改梅、米枝林等,都曾受业于他。
59. 王四虎。上党落子演员,黎城县子镇村人。弟兄五人均以“虎”为名,本村绅士杨国藩仗权势说“五虎”对“杨”姓不利,有“五虎圈羊(杨)阵”之嫌,立逼王家将“虎”字全部改掉,四虎不予理睬,在外仍称四虎。他十余岁即流落河北武安、涉县等地,行乞度日,身患重病,被一武安落子艺人相救,收他为徒,住进武安落子戏班,深得乃师见爱,一年后登台演出。主攻二净,兼习须生。二十岁在落子班初显才华,常年串班涉及河北涉县、永年、武安等地,不仅谙熟武安落子,而且把河北梆子、平调的许多本戏学在手,除演出外,还走村串社坐科教戏。清光绪十年(1884),黎城县城南村天元班与上党梆子、上党皮簧争夺台口,为摆脱落子不能参加迎神赛社演出之困境,将四虎请回教戏。他趁此机会,对上党落子艺术进行改革,吸收上党梆子音乐唱腔之长,将原“尺字调”,改为“上字调”,使用了上党梆子的大锣、大镲、老鼓、大蟒、大靠、大小帐幔、把仗等,从此,人们称上党落子为“大落子”,而称武安落子为“小落子”。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虎受聘于黎城县七先生科班,坐科受徒,培养出杨脏旦、杨满女、杨丑女、五小秃、刘胖等新秀。
60. 赵加宾。碗碗腔演员,孝义胡家窑村人。八岁母亡,父经商,他十七岁学唱中路梆子,先后搭徐沟自诚园、寿阳喜盛园、孝义三胜园等班,初工青衣,后学唱须生,二十二岁出师搭班演唱,二十七岁转唱孝义碗碗腔皮影戏,从师冯庆荣,进步甚快,不久率班辗转汾阳、平遥、介休、孝义,以唱腔优美动听,善于模仿生旦净丑各行当的演唱,赢得群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组织流散艺人,深入山区,以《白毛女》《血泪仇》等戏驰名晋中一带。为提高碗碗腔艺术质量,他常骑自行车往返于孝义、太原之间,多方奔求,将两个皮影班合并为孝义木偶皮影宣传组,在太原首演后大受赞赏。1956 年,该组隶属太原市文化局领导,改名为太原市木偶皮影剧团,他任团长。1959 年正式成立太原市碗碗腔剧团,率团参加山西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首次将皮影改为真人登台演出,后经多年舞台实践,培养出赵篆英、陈爱莲、路万林等碗碗腔新秀,驰誉一时。
61. 邱金兰。祁太秧歌女演员,平遥县西大阎村人。自幼家贫,无缘读书,却对祁太秧歌爱得入迷,农闲时常参加村里业余演出。十八岁正式拜交城秧歌艺人温跃高(“文明丑”)为师,习小旦。随师在平遥、交城、文水等地秧歌班演出,甚为观众喜爱。1955 年加入榆次县秧歌剧团,经多年艺术实践,技艺大进,一时倾倒晋中、太原的广大戏迷,观众赠艺名“盖平遥”。她是祁太秧歌中率先登上舞台的第一代女演员,为祁太秧歌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62. 赫旺。朔县大秧歌演员,朔县下团堡人。六岁拜本村席生为师,每日由其父抱着去秧歌坊学戏,初习小生。七岁登台,奶声奶气,张口就唱,毫不怯场,博得观众喜爱,得艺名“肚剥羔”。十六岁改唱须生,先后住过十多个“攒合秧歌班子”,唱一处,红一处,很受班主青睐。民国三十年(1941)因日军入侵,无法演出,以卖麻糖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息演从教,先后在朔县峙峪、全武营及平鲁安家岭、狮子庄等村设坊授徒,培养出大批秧歌人才。1956 年参加朔县大秧歌剧团,任团长,主演须生。晚年演大花脸,为本剧种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
63. 洛林。戏剧活动家、编导,新疆维吾尔族人,其祖迁居南京。原在金陵大学半工半读,抗日战争爆发,辗转到达陕北,初入陕北公学,后转延安鲁艺学习。民国三十年(1941)调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工团工作。历任冀北九分区国防剧社、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太行二分区剧社、晋绥八分区大众剧社、吕梁剧社社长。1948 年至 1949 年,剧社经过整编,初改为晋中文工团,继改为太原市文工团,他均任团长。1950 年调山西省文教厅,l960 年调任山西省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越二年,调任山西省戏曲学校第一副校长,主持工作,直至逝世。他擅编剧,兼擅导演,中路梆子《三打祝家庄》、新歌剧《刘胡兰》《白毛女》、蒲州梆子《屈原》等,均由他执导,影响颇大。在山西艺术学院任职期间,百事待举,他住宿办公室,大灶就餐,四处奔走,约请代课教师,发动学生刻印讲义,千方百计保证教学质量,使戏剧系本科生六十余名大都成材。他经手招生三期,并增设话剧班、舞蹈班、编导班、音乐舞美等专业班,着力加强文化课与戏剧理论知识课教学,有三百多名学生受过他的教益。
1951 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被无端开除党籍,一度在阳泉煤矿劳改,但他坚信党的政策,曾给劳改人员讲课,开展文化活动,坚持为党工作,“文革”后期病逝。后彻底平反,恢复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