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心田记
更新时间:2025-07-07 18:43 浏览量:2
老李的修鞋摊在巷口摆了三十年。每日晨光熹微时,他便支起那把洗得发白的蓝布篷,将补鞋机、锤子和各色线团一一摆好。有人问他为何总能笑呵呵的,他总指着心口说:"这里头的地,可不能荒着。"
这让我想起巷尾卖豆腐的老王。同是手艺人,老王却整日愁眉不展。有回我去买豆腐,见他正对着半筐碎豆腐发脾气。"今早骑车摔了,豆腐碎了三板!"他捶着案板抱怨,"昨天张婶嫌豆腐老,前天李叔说给错钱了......"碎豆腐在他眼里是晦气,邻居的闲话成了扎在心上的刺。后来听说他得了胃病,摊子也盘给别人了。
老李则不同。雨季补鞋机生锈,他哼着小调擦机油;酷暑电扇罢工,他就摇着蒲扇给顾客扇风。有次我看见他帮小学生缝书包带子,那孩子掏遍口袋只有五毛钱。老李笑呵呵收了钱,转身却往孩子书包里塞了颗水果糖。"心里头得留块地种甜味儿。"他这么解释。
城西菜市场的刘姨更懂这个理。丈夫车祸走后,她独自拉扯女儿,在菜场角落支了个豆浆摊。每天凌晨三点磨豆子时,她总把收音机调到戏曲频道。"难过就像豆渣,滤干净了豆浆才香。"如今她女儿考上了医学院,那方寸摊位上方,常年挂着串风铃,叮叮当当响得清脆。
最绝的是东门修表铺的陈师傅。有回我见他对着满桌零件发呆,原来是在修一块浸了水的怀表。"每个齿轮都得擦亮,心里头要是生了锈,准走得不准时。"他桌上永远摆着盆茉莉,说是修表时闻着清香,手上就有准头。
这些市井中的智者,都在践行着同一种生存哲学——心田需要耕作。老李的针线缝补着生活裂缝,刘姨的豆浆沉淀着岁月甘苦,陈师傅的齿轮咬合着时光经纬。他们懂得在方寸心田间轮作:今日种下宽容,明日播撒希望,永远给快乐留一垄向阳的地。
秋风起时,老李的摊位前总会多几个马扎。修鞋的、卖菜的、磨刀的聚在一处,捧着茶缸说闲话。那些笑声混着桂花香,在巷子里荡啊荡,像极了一群老农在丰收季里,比较谁家田里的庄稼长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