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韩再芬《谁人不知是安庆》:一座黄梅城 满城戏中人
更新时间:2025-03-11 06:54 浏览量:9
随着蛇年元宵节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及众多媒体对东山问梅村进行了报道,随着新年以来《人民日报》反复聚焦黄梅戏起源地。
黄梅戏在湖北黄梅迎来了第三次壮大与繁荣!可以说,黄梅戏艺术在湖北迎来了春天!
东山问梅村市场的爆火,对传唱地安庆黄梅戏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引发了安庆文旅深深的担忧。
3.10早9点,安庆文旅公众号发表《一座黄梅城 满城戏中人》,会议的主旨是——戏曲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从建设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再到建立话语体系,把人才这个“根”扎深了,黄梅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
从会议的议题不难看出,安庆还是一如既往的卖弄过去的成就,细数自己的功劳簿。然而市场是检验戏剧繁荣的唯一真理,安庆的文旅市场的成就远远落后于湖北黄冈!安庆的GDP也已经落后于黄冈市了!
安庆文旅官员的开会也大有不把话语权夺回来誓不罢休的姿态!然而就是今天会议的议题主旨(谁人不知是安庆)暴露了他们抢戏的野心。
这首歌是韩再芬女士唱的,她在中央电视台表演过,很厉害,她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目前安庆黄梅戏界领袖,这一点我表示尊重。
然而韩女士唱《谁人不知是安庆》里所唱,“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就有问题,下面对韩主席我有三问:
一问韩主席:黄梅城是湖北黄梅的这是天下人人皆知的,谁人不知是安庆?你考虑过逻辑没,安庆就是安庆城,你一个安庆城怎么就变成了黄梅城?!黄梅是你们邻居,你们传唱我们的黄梅戏可以,并不代表黄梅的名称你们可以随意拿去!
黄梅在你们隔壁,始于隋朝,兴于唐宋,千年古城静卧鄂东,此乃铁铸之地史。黄梅戏于明清源起黄梅采茶调,随江水东流与皖地民乐交融,方成今日之貌。安庆于戏曲传承有一定的功劳,然若以“黄梅城”自封,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安庆把严凤英先生故里从牛栏村更名为“黄梅村”,就能改写采茶调初啼之地?正如牡丹纵盛放洛阳,世人皆知长安乃其祖庭。
为什么安庆要以种种借口来抢黄梅称号。在黄梅,是先有黄梅城后有黄梅戏,在安庆先有黄梅戏后有黄梅村,黄梅山,黄梅天……反正只要能抢黄梅戏起源地,什么都可以叫做黄梅?
二问韩主席:安庆既然自称黄梅城,何不加入黄梅县?
我想请问安庆文旅,安庆人民政府,你们韩主席把安庆城已经改成黄梅城了,你们是不是哪一天想把安庆改成黄梅,既然你们都这么喜欢黄梅,这么喜欢唱黄梅戏,干脆和九江老表一起加入我们大黄梅得了,我们成立一个新的黄梅市,黄梅是首府,大家都是黄梅城里的人,可好?
到时候新的黄梅城横跨一江三岸,新的长江五虎不得一飞冲天啊!
只不过到那一天,你得问下黄冈人能答应不,黄梅人能答应不?这就是你唱安庆是黄梅城的初衷吗?
三问韩主席:文化自信岂需借名?
安庆本有徽剧、庐剧等文脉傲骨,没想到竟然都舍弃后争夺邻家黄梅戏,实在令人扼腕。安庆文旅发展当以诚立信,若执意更名易帜,纵得一时噱头,终将折损皖地文化品格。试问:借他人之名壮己身,与穿百家衣唱自家戏何异?
黄梅戏今日之盛,恰证文化无疆。鄂皖本当如琴瑟和鸣:黄梅守其文化原乡之责,安庆扬其艺术创新之帆。若安庆像韩国一样效仿“端午申遗”之争,徒令外人笑我同胞阋墙。望安庆同仁深思!
黄梅一曲动天下,本是荆楚馈赠中华之瑰宝。然近日听闻安庆以“黄梅城”自诩,将黄梅戏之根脉强植皖地,此举非但混淆视听,更伤鄂皖两地共护文化之谊。今撰此文,非为意气之争,实为廓清迷雾,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