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必听!
更新时间:2025-06-11 17:43 浏览量:23
“浮薄的尘寰,无情的男女,你看那隐隐的青山,我欲乘风飞去,且住且住,我将从那绝顶的高峰,笑看你终归何处。”
海涅的诗歌让人享受登顶的极乐,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曲则让人领略攀登巨峰的深省与洞察。
6月21日、22日,指挥家吕嘉将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分别在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开启一场勇攀高峰的音画巡礼,共赴《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奇幻之旅。
交响音画巡礼:
乐音筑峰,叩响自然史诗
1878年,年仅14岁的理查・施特劳斯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登山探险。雷暴中的惊险、日出时的壮美,这些刻骨铭心的瞬间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这部时长约50分钟、由22个段落构成的作品,虽名为“交响曲”,实则是施特劳斯的封笔交响诗,是其艺术理念的淬炼与升华,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演出当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近120名演奏者将携手登场,借助风声器、雷声器等特殊乐器,逼真还原施特劳斯笔下的奇幻世界。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也在一系列交响乐经典中砥砺自身,已完成布鲁克纳交响曲集的全套录音计划。在这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中,更能窥见这支乐团如神话中西西弗斯滚石上山的攀登者精神。6月21日、22日,让我们暂别喧嚣尘世,跟随《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的激昂旋律,在乐音中邂逅黎明晨雾与雪山净化,感受音乐与自然碰撞的震撼,开启灵魂的攀越之旅。
室内乐双专场:
倾听灵魂对话与共鸣
“土地和空气中的琴弦奏出美妙乐音;琴弦鸣响在河岸旁边,那里柳树成荫。沿河岸有音乐悠扬,因爱神在那里徜徉……”这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笔下诗集《室内乐》的优美开篇。当大提琴的低音与小提琴的高音形成镜像,不同声部在复调里彼此追逐又形成互文,这种音乐结构本身就在诉说“差异中的和谐”。
6月12日、13日的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来自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极简四重奏和桥四重奏将分别带来“律意弦思”与“死神与少女”室内乐专场。
6月12日“律意弦思”专场中,极简四重奏将演绎郭文景《中国民歌组曲》中的“黎明”“木鼓与山林”“草原”“雄鹰与骏马”四个乐章。紧接着,肖斯塔科维奇的《c小调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将奏响,下半场德沃夏克《G大调第二号弦乐五重奏》与皮亚佐拉《自由探戈》将形成奇妙碰撞。
6月13日,桥四重奏将演奏阿沃·帕特的《镜中镜》,以极简主义风格呈现内心的宁静;随后,门德尔松《d 小调第一号钢琴三重奏》将带听众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情感张力中。当晚的重头戏是桥四重奏呈现的舒伯特《d小调第14号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好的室内乐从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全然的在场——就像弦乐四重奏中,真正的室内乐从不是独奏者的炫技场,而是让每个声部都成为彼此的织体。6月12日、13日,让我们相约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领略弦乐的魅力与深邃的情感,体验“死神”阴郁与“少女”生命的激烈碰撞,倾听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探讨。
合唱:
歌声为碑铭刻和平记忆
当《嘉陵江上》的悲愤旋律与《神圣的战争》的激昂合唱在时空经纬中交织,一场跨越国界的和平叙事即将在初夏的北京展开。6月13日、14日,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将在指挥家郑健的带领下,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与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献演“和平荣光”主题合唱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歌声中,凝结着烽火岁月的民族呐喊,用经典作品构建起不同时代的和平祈愿。
音乐会将以贺绿汀1939年创作的《嘉陵江上》拉开序幕,奠定爱国主题的情感基调;《大刀进行曲》中,合唱团将通过爆发力十足的齐唱段落,重现“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时代强音。随后,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傅庚辰的《地道战》将震撼上演,在合唱声中构建波澜壮阔的爱国图景。女声合唱以《思乡曲》《给边防军人写封信》开启诗意叙事,用空灵音色演绎乡愁。《神圣的战争》《海港之夜》《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斯拉夫进行曲》将以混声合唱形式,展现斯拉夫民族的铁血柔情。
下半场将上演混声合唱《法国游击队歌》《国际纵队之歌》《啊朋友再见》《最长的一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随后,男声合唱《出发》衔接开启新的征途,中国作品《延安颂》中莫耶的歌词“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通过合唱声部的渐强处理,表现革命圣地的精神光芒。此外,指挥家郑健还将带领合唱团演绎吕其明作曲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合唱唱诵铁道游击队的传奇。音乐会将以《黄河大合唱》终章“怒吼吧!黄河”作结,完成这场凝结和平理想的合唱盛会。
谷宇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