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国家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苏联为什么越过越穷?

更新时间:2025-01-22 23:59  浏览量:9

在 20 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苏联经济的发展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戏剧性的史诗。建国初期,苏联在一片废墟之上,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高效的组织,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崛起为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其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军事力量更是令世界瞩目 。

但好景不长,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苏联经济增长步伐开始沉重,问题不断积累。后期经济增长停滞,民众生活改善艰难。究竟是哪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致使苏联经济从辉煌走向衰落?

苏联建国初期,经济基础极为薄弱 。为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苏联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的余粮尽数征集,以保障前线军队与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工业方面,全面推行国有化,国家对企业进行严格管控 。

这一政策虽在战争时期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卫新生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在战后引发诸多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工业发展也因缺乏市场激励而活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1921 年,苏联推出新经济政策。农业上,以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能自主处置剩余农产品,生产积极性大增;工业领域,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借市场竞争提升生产效率;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打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贸易限制。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经济迅速复苏。到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成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华丽转身,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然而,盛极必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苏联经济发展的步伐悄然放缓。从具体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增长率从1971-1975 年的 7.4% 下降到1976-1980 年的 4.4% ,1981-1985 年进一步降至 3.7%。

其次,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尽管拥有广袤的耕地,但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弊端、农业技术投入不足等原因,粮食产量难以满足国内需求。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耗费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苏联在建国初期,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模式。这一决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犹如一记强有力的助推器,推动着苏联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苏联通过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快速将资源投入重点项目与关键产业。工业化初期,大量资源向重工业倾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 1500 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等,为工业体系奠基。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相对完整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大增,从农业国成功转变为工业国。

然而,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科技革命浪潮兴起,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在苏联愈发凸显。计划制定审批繁琐、决策缓慢,且缺乏市场反馈,难以及时适应技术与市场变化。

在技术创新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动力不足。生产任务与产品分配由国家主导,企业无需担忧市场竞争与销路,缺乏创新投入积极性。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例,苏联因规划未贴合市场与技术趋势,在性能、质量及应用范围上,与西方差距明显。

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愈发突出。因缺少市场机制调节,资源常流入不符市场需求的项目,导致浪费严重。企业为完成计划指标,重产量轻质量,产品积压,急需品却供应不足。数据显示,苏联部分工业部门次品率达 20% - 30%,大量资源消耗在低质产品生产上。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出于与美国争霸的战略需要,苏联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重工业领域,试图打造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

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苏联的五个五年计划均将重工业置于核心地位。这种长期的资源倾斜,使得重工业在苏联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到 20 世纪 70 年代,重工业在苏联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 75% 以上 ,而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则严重滞后。

这种畸形的经济结构对苏联人民的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食品供应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肉类、奶制品、蔬菜等基本食品时常供不应求。在一些城市,居民需要凭票购买食品,且供应量有限,难以满足家庭的正常需求。住房条件也十分恶劣,由于轻工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住房建设缓慢,许多家庭只能居住在狭小、破旧的房屋中。

教育和医疗领域同样受到冲击。由于轻工业无法生产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医疗器材,苏联的教育和医疗水平难以提升。学校里的教学仪器陈旧,影响了教学质量;医院里的医疗设备落后,许多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冷战时期,军备竞赛贯穿始终。这使得苏联军费开支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极高。冷战高峰期,其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 20% - 25% 。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了长期的经济封锁与技术限制政策,试图从经济和技术层面遏制苏联的发展。

美国主导建立贸易限制机制,1949 年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巴统”)旨在对社会主义国家禁运战略物资与高技术产品。苏联无法从西方进口先进工业设备、关键零部件及稀缺原材料,像电子芯片领域,因难获先进制造技术与设备,电子产业发展滞后;能源设备方面,西方限制石油、天然气开采与运输设备出口,阻碍苏联能源产业技术升级与效率提升。

同时,西方国家严控对苏联技术转让,苏联难接触引进计算机、信息、生物技术等先进成果,技术创新艰难。如计算机技术,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西方大力发展并普及个人计算机时,苏联因技术封锁,在这方面远远落后,其计算机技术主要集中于大型机和军用计算机,民用计算机与西方差距巨大。

改革失误加剧衰退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启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试图挽救陷入困境的苏联经济。然而,这些改革在方向上出现了严重偏差,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经济的衰退。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缺乏明确目标与思路,未充分考虑苏联国情和经济结构特点,盲目推行激进措施,妄图短时间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操之过急致使苏联经济在两种体制间陷入混乱,企业失去计划经济指令性生产计划,又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生产经营困窘,不少企业停产、减产甚至倒闭。

在发展方向上,戈尔巴乔夫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投入资源,忽视轻工业与农业。这使本就畸形的经济结构恶化,重工业产能过剩致资源浪费,轻工业和农业因缺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依旧滞后,国内消费品短缺,民众生活质量下降。

在价格改革方面,为了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在 1988 年突然放开了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管制。然而,由于缺乏市场调控和物资储备,价格放开后,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例如,面包、肉类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数倍甚至数十倍,普通民众难以承受,生活陷入困境。

改革实施的混乱还导致了财政状况的恶化。由于经济衰退和企业经营困难,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与此同时,为了维持改革的进行和社会的稳定,政府不得不增加财政支出,用于补贴企业和保障民生。这使得苏联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家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苏联的财政状况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危机。

苏联经济衰落的历史,为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经济体制方面,要注重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避免体制僵化。在经济结构调整上,需保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国际合作层面,应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技术合作,避免陷入孤立。改革决策过程中,要立足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以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场馆介绍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国家大剧院在巨大的绿色公园内被一泓碧水环绕着的椭圆形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国家大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地铁1号线、1路、4路、52路、22路、10路中山公园站或者天安门西站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