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地方文化标识 解读兰州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25-05-13 11:29 浏览量:1
《兰州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全部出版
日前,伴随着《匠心美物 道艺相随——兰州民间工艺研究》一书的正式出版,《兰州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六本专著已全部出版。这是一套研究和整理兰州地区历史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丛书,梳理了兰州地方文化标识,为广大读者解读了兰州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历程。
初衷:全面展示兰州民俗文化
《兰州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撰写,是对兰州民俗文化进行基础性研究的丛书。该丛书以民间口头文学(传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工艺、民俗活动等民俗文化事象为主要内容,重点从各类民俗文化的渊源背景、地域分布、种类特点、文化意义、当代价值、传承保护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系统梳理,使之成为集研究、交流、阅读、宣传、推广等诸多作用于一体的文献类图书。
众所周知,兰州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域文化的摇篮之一。数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兰州人,栉风沐雨,手胼足胝,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兰州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兰州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主任,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毛玉铎告诉记者:“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中,我们的先辈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它既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因子,也是我们共同记忆的源泉,更是沟通昨天与今天的桥梁。”
他说:“其中,浸润着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而生成的兰州民俗民间文化,更是华夏文明、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兰州地方文化标识的鲜明符号。我们研究兰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希望进一步展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悠久和丰富多彩,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更准确定位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编著: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
该丛书努力透过文化与习俗的视角,秉持传承与坚守的信念,为学术界研究地域民俗流变的具体形态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坐标系。
其中,《兰州民间传说故事探析》由荣耀光著,以广义的民间传说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整理了兰州民间传说故事案例及研究资料;《兰州民间舞蹈初探》由宋丽、何成国著,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等领域入手,对兰州民间舞蹈进行了初步研究;《兰州民歌——区域文化与音乐形态研究》由郇芳、铁燕著,从专业的角度对兰州涉及音乐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描述,深入阐述了兰州民歌的样式、生成和发展。
《兰州民俗散论》由邓明著,该书以七章的篇幅对兰州民俗事象纵向地寻根探源,从地域、空间的角度横向地比较异同,探寻因由;《兰州民间戏曲文化释义》由荣耀光、铁燕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兰州民间戏曲进行初步探索,力图凸显兰州民间戏曲的文化特征和本土化特点;《匠心美物 道艺相随——兰州民间工艺研究》由李晞荣著,梳理并关注了兰州民间工艺的文化蕴涵、内在价值,及其现状、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意在为促进发展与振兴夯实理论基础。
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铁燕由衷地说:“我们愿以此套丛书出版为契机,衷心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民俗文化爱好者能参与到对兰州民俗文化的理论研讨中来,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价: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
《兰州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给予了十分中肯的评价。
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彭金山认为:“该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科学,观点正确,论析深入,持之有据,内容厚实,逻辑性强,是一部富有学理的研究兰州民间传说故事的著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兰州大学教授彭岚嘉表示:“该丛书既有基本情况的介绍,又有实地踏勘的调查,还有历史源流的考辨,可以说是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这在当今学界对地方民俗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状况下,显得难能可贵。”
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戏曲理论家王正强告诉记者:“这套丛书中,作者从民俗角度深入系统地对传统戏曲进行探究比较罕见。民俗活动对于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仍是我们今天探讨戏曲生存与发展不可忽略的问题。该书从文化层面探寻兰州民间戏曲的整体风貌及其文化意涵,角度新颖,论述完整,观点鲜明,为兰州戏曲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